图片
咳,一晃眼,九十六岁的人喽。坐这儿,骨头缝儿里都透着松快。今儿个,应咱们“郑悟清太极拳理论研讨会”的邀,说说这“松肩”。这点儿门道啊,还是在西安,老城墙根儿底下,跟郑怀贤老师学艺那会儿,自个儿“偷摸”琢磨、又经老师点化,才咂摸出点真滋味儿。
那时候年轻,劲儿莽,肩膀头子总端着,跟扛了扁担似的。郑老师也不多言语,就让我站那儿,说:“小子,别较劲。把俩胳膊,就当是俩空竹篮子,挂在肩膀上。肩膀?让它塌着,坠着,像化了冻的泥,甭管它!”
关键在哪?在腰轴!胯骨轴子得定瓷实喽,像磨盘下座儿。光用腰,慢悠悠地,画那顶小顶小的圈儿。慢!得像老座钟的摆,匀溜,稳当。心里头得想着,是腰里头的劲儿,拧着麻花似的,一丝丝催着肩膀头子动。胳膊?它就是个“挂件儿”,别使唤它!一丁点儿想抬胳膊的念头都不能起!肩膀上啊,得感觉像坠着俩实心的大秤砣,那份沉甸甸往下拽的意,得刻到骨髓里去。松,可不是懈,松里头得有根“沉”的筋提着气呢!
图片
头些天?嘿!胳膊沉得灌了铅,肩膀酸胀得难受,总想偷奸耍滑抬起来。咬着牙,按老师教的“笨”法子练。小二十天吧,夜里头,俩胳膊麻酥酥的,像通了电的蚂蚁窝,翻来覆去睡不囫囵。心里头也嘀咕,这是练岔了?可等这麻劲儿褪干净了,再一站,试着转腰……嗬!那感觉,真叫一个透亮!俩肩膀头子,活像是谁给卸了螺丝!轻灵得呀,风一吹都能晃悠。腰里那点儿微乎其微的劲儿一起,毫无阻滞,顺顺当当就淌过去了,带着胳膊自个儿晃荡,连手指头尖儿都酥酥麻麻地颤悠!那份松活自在,几十年过去,忘不了!
图片
后来,郑老师抿了口茶,点了我一句:“窍,就在一个'挂’字!真舍了那胳膊,由它'挂’稳当喽。腰轴是根,是源头。腰劲一起,绵绵不绝,那松沉劲儿啊,自个儿就顺着肩膀这'钩儿’,汩汩地往骨头缝儿里、往胳膊肘、手腕子、指尖儿淌!像春水化开了冰碴子,自然而然就通达周身。这不是胳膊的劲,是腰轴催着,全身的活泛劲儿。”
这“松肩”的功夫上了身,好处在哪儿?提个重物最显!早年间提桶水,呲牙咧嘴全凭胳膊死扛。后来呢?腰微微一沉,一转,劲儿从脚底板升起来,过腰,传到手上,嘿,胳膊还没觉着咋使劲儿呢,东西就起来了!肩膀?松快得很!瞧见没?“松”,不是“懈”!松开了肩膀,反倒让全身的劲儿,找着了最顺溜、最省力、最合规矩的那条道儿!这是把淤堵的河道疏通了,水到自然渠成!
图片
这点儿体悟,是当年在西安城墙根儿下,伴着晨光暮色,一点点“磨”出来的。里头有郑怀贤老师的点拨,也有自个儿下的“笨”功夫。太极拳啊,高深的东西,往往就在这“松肩坠肘”“腰为主宰”的根基里藏着。它练的不是死力气,是盘活周身的轴,疏通劲力的路!
老话讲“太极十年不出门”,单把这“松肩”的“挂”字诀琢磨透了,够人受用一辈子。今儿个絮叨给诸位同好、后学,盼着这点老辈人传下的、土里土气却实在的体悟,能给大伙儿练拳添点亮儿。咱郑悟清师兄一脉的拳理,贵在真练、真悟、真得!望后生们,耐住性子,守住规矩,在“松沉”二字上多下功夫,把咱这宝贝拳艺,好好传下去!
九十六叟郑坚老先生 口述(徒弟李强整理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旺源配资-炒股配资平台开-国内正规配资平台-配资好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